记苍山县二庙乡中学物理教师李希云
[ 2018-6-29 10:59:00 | By: zhangyunhua ]
 

 教书近三十年了,近几年来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现在的学生已不甘愿做知识的“容器”,而逐渐地开始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他们不再对教师的说教、名家的言论、课本上的内容奉若神明,而是敢于说“不”,要“标新立异”,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应与时俱进,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课程观念。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积极适应学生,改变教法。  还是从年初我的一节“ 拖堂”的物理课说起吧。

那次新课内容是“电磁感应”。临近下课,为了让学生牢记法拉第科学的思维品质和近十年坚持不懈努力去探索“磁生电”奥秘的创新精神,以及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电动机的奠基人,发电机之父),教室的大屏幕上显示出了一则我编写的配有插图画面的歌诀:“ 科学巨匠法拉第,逆向思维创奇迹,磁能生电第一人,规模用电大普及。”我准备再布置两道具有启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思考题,结束这节课。

不料,小华同学站起来说:“陈老师,我还可以提一个问题吗?”“ 完全可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书上定义电磁感应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我认为这里的‘  闭合电路’提法不妥!”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站着的小华,转而又看着我。

小华同学成绩优秀,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善于表达,平时就爱问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向师者“发难”,这不,刚才课堂上他已提问几次了,现在居然质疑教材、“发难”到英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法拉第头上来了!“你能谈谈不妥的道理吗?”我和蔼地对他说。“  行!”小华胸有成竹地说:“ 课本《电路》一章中关于电路的概念是这样说的:‘  所谓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因此,电源是构成电路的四个基本元件之一,这样,‘  闭合电路中就有了电流了,并不需要一部分导体去切割磁感线才产生电流。’

再说,我们刚才做实验的那套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装置器材中,没有电源,就是闭合开关了,那也不能叫‘ 闭合电路’。”小华同学话刚说完,教室里一阵噪动,赞许声阵阵传来。一会儿,安静下来的同学们又将齐刷刷的眼光投向了我,等待着教师的裁决。

小华同学的质疑与解说,确实将我逼进了“两难”境地。既让我高兴,又让我感到为难。因为我觉得小华同学的话确实有道理,一个完整的电路中一定要有电源,这样,发生电磁感应的前提中就包含有电源,且处于闭合的电路中,既为闭合电路,电流的存在就不言而喻了,磁感线尚未切割,电路已经流通,这与电磁感应发生前线圈中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国家出版的物理课本还会有错?看来习惯的思维定势让我们的编者、教师没有对此作深入思考,而此刻,我的学生却是多么敏锐和执著。他们敢于思索,敢于怀疑,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标理念下要大力提倡的创新精神,煞费苦心所要培养的创新思维吗?真不知已故百余年的科学巨匠法拉第(1791—1867)要是知道有中国这么一个“ 乳臭未干”的初中生敢如此向他叫板,会作何感想?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都是问号。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华同学勤于动脑,善于质疑,自觉思维的积极性早见端倪,教师可千万不能把他刚刚燃起的创造天性浇灭了哟!说不定他将来会成为中国的“法拉第”“爱因斯坦”。为此,我的选择是站在学生这一边。于是,我热情地赞扬他:“小华同学,你有一个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的头脑,长了一双洞察力强、观察敏锐、会发现问题的眼睛,加之口才雄辩,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质疑教材,好样的;挑战权威,有种!”

我接着说:“你能不能将电磁感应定义中的‘闭合电路’处改一改呢?”“行!让我想一想。”他自信地点了点头,心满意足地坐下了。这时,我也发动全体同学都来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小华同学站起来说,可将定义中的“闭合电路”改为“闭合线路”或“闭合导线”。有的同学也提出改为“闭合电线”或“闭合线圈”。我都给予了肯定。最后,我因势利导地对同学们讲:“我们祖国已建国五十多周年了,但在中国的本土大陆,还没有产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学们,只要你们勤奋学习,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善于思维,勇于创新,我坚信,在你们这代人中,一定能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为了激励全班同学向小华同学学习,我快捷地在键盘上敲出了一首“打油诗”。当大屏幕上显示出“小华,小华,胆子真大,挑战权威,眼都不眨;敢于质疑,勇气可佳,刻苦攻读,定能成家”的字幕时,全班同学站起,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一节‘拖堂’的物理课”,在同学们的欢歌笑语声中,终于落下了帷幕。

这次“节外生枝”’的教学实践,我受到了启迪:

第一,作为教师,是做高高在上的长者,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不顾,回避矛盾,不置可否,不喜欢学生常常提出诸多“为什么”“怎么样”,甚至个别教师把学生的质疑认为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扑灭学生的创新火花;还是积极维护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营造宽松、开放、安全的育人环境,俯首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和他们一道去“标新立异”,去质疑探究。今天,我的学生无疑“意外”地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素质教育课。

第二,我们今后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在学生的其他活动中,都要注意创造设疑氛围,挖掘创造性教育因素,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机应变,善于发现、挖掘学生新异的智慧火花,并用“放大镜”放大,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评论:
 

时 间 记 忆
<<  < 2018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天涯博客欢迎您!